《庄子》一书中很难找到积极的治世良方,他更关心的是哲学方面的问题
《庄子》一书中很难找到积极的治世良方,他更关心的是哲学方面的问题。
庄子对名利、权力的批判,对人性自然说的主张等,提出了一整套理论,在先秦诸子中以自然主义的思想独具一格,在在庄子的笔锋之下,蕴藏着浓厚的人性、人道的感情内容。
战国时代,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圣君明主身上,呼吁圣明君主的出世和救世,诸子百家中的儒家、墨家、名家、法家等家都是这样,他们歌颂治世、治人,谴责乱世、乱人。
庄子独树一帜,认为所有祸乱的根源,都在这个“治”上。治与乱都同权力紧密相连,一些人视权力为珍宝,认为有权就可以治理与统治,他们为追逐权力而不择手段,为追逐权力而互相争斗逐杀。
在庄子看来,权力是“乱人之性”的,庄子视权力为赃物,对权力蔑视,尽管君主掌握权力,决定一切,指挥一切,但这是庄子理想中“自由”的累赘和祸源。
名与利是私有制社会里人与人最普遍的关系,任何人都受到名与利的驱使,都无法摆脱名与利的人际关系。
庄子认为,人们只有淡泊名利,从名利中解脱出来,才能回归自然。
因此,当楚威王派人带重金去聘请,让他做相国时,庄子果断拒绝了。
展开剩余49%庄子认为,名利欲望与人的本性是对立的,名利都是身外之物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。他愿终身不做官,保持自己心灵快乐。
庄子为人正直不阿,不媚权贵,不趋炎附势。他厌恶社会上的丑恶现象,对此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抨击。
《庄子》一书,表达了庄子追求自由,渴望无拘无束生活的愿望。他甘于贫困,也不愿与统治者合作。庄子把那种不择手段获得高官厚禄、荣华富贵的人视为小人,对他们深恶痛绝。
庄子追求个性自由发展,反对人为约束,既有正确的一面,也有消极颓废的因素。庄子主张社会倒退,以此表现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否定,也是非常消极的。
庄子有时对人生显出有些冷漠,表现出消极遁世的思想。但庄子一生是为正义呼唤奋斗的,对黑暗社会是大胆揭露批判的,对邪恶势力是冷嘲热讽的,对美好事物是热情赞美歌颂的。#庄子的生活智慧# #庄子解析# #庄子智慧#
发布于:北京市